安伯瑪取之“安全”“伯樂”“千里馬” ,是三個內涵豐富且存在深層關聯的概念。前者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基礎,后兩者則聚焦人才的識別與價值實現。三者相互作用,共同構成了人才成長與價值釋放的完整生態。
安全是指 “沒有危險、不受威脅、不出事故的狀態”,既包括物理層面的人身、環境安全,也涵蓋心理、社會層面的穩定與保障(如職場中的容錯環境、社會中的公平規則)。對個體而言,安全是安心投入的前提 —— 只有在 “不必擔憂基本生存威脅、不必恐懼探索風險” 的環境中,人才能釋放創造力;對組織或社會而言,安全是秩序的基礎,只有建立穩定的規則與保障體系,才能避免內耗,為人才成長提供土壤。
伯樂的典故源自《戰國策》,原指春秋時期善于相馬的孫陽,后被引申為 “善于識別、推薦、培養人才的人”。
伯樂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 “識別”,更在于 “賦能”:他們能透過表象看到潛力(如發現 “千里馬” 未被發掘的特質),更能為人才創造機會(如推薦崗位、提供資源、排除障礙)。真正的伯樂不僅是 “識人者”,更是人才成長的 “鋪路石”。
千里馬本指日行千里的良馬,后比喻 “具有突出才華、潛力未被充分發掘的人才”。
千里馬的特質是 “有潛力但可能被埋沒”:他們可能因缺乏機會、環境限制或自身未被認知,暫時處于 “蟄伏” 狀態,但一旦獲得合適的條件,就能釋放驚人價值。其價值實現的關鍵,在于 “被看見” 和 “被適配”。
安全、伯樂、千里馬三者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支撐的 “共生關系”,共同決定人才價值能否實現:
安全環境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基礎,但 “有潛力” 不等于 “能發光”—— 千里馬需要伯樂的 “識別” 與 “搭橋”。
即使環境安全,人才的特質也可能因 “小眾”“超前” 或 “缺乏顯性成果” 而被忽視。例如,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時,其物理研究曾因 “非正統” 而未被主流學界關注,若沒有伯樂(如物理學家普朗克)的發現與推薦,其理論可能被埋沒更久。伯樂的作用,正是在安全環境中打破信息壁壘,讓千里馬的價值被看見。